十条重点产业链是我市“港”“廊”“链”主战场之一,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阵地。一季度数据显示,我市十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开局良好,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278.1亿元,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71.1%;同比增速11.4%,高于全市规上工业2.1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产值增速8个百分点,贡献率达85.3%。
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现我市十条重点产业链建设的“进”——
看产值增速,呈现“9正1负”良好局面,其中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及信创、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、新型电子材料、工业机床、机器人等6条产业链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看制造业投资,总额度达106亿元,9条产业链实现两位数增长,其中集成电路及信创、机器人产业链增速实现翻倍,分别达325.5%和154.2%,意味着未来产业加速布局。
看重点项目,十条重点产业链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19个,占全市面上82.6%,计划总投资达308亿元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及储能、集成电路及信创产业链项目数居前三位。
看营业收入,十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营业收入1280.3亿元,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73.2%;同比增长12.1%,高于全市规上2.6个百分点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、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、集成电路及信创、新型电子材料等4条产业链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看创新活力,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7.2%,较去年同期实现由负转正,其中集成电路及信创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速超20%;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.5%,高于全市0.2个百分点,其中集成电路及信创、生命健康产业链比重超过5%,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同时,相关数据也显示部分行业投资信心不足、企业效益持续承压以及关税影响开始显现等,十条重点产业链建设还需要更多“稳”的动力——
充分发挥“链长+链主”合力,更好发挥“链长”协调服务、“链主”引领带动及专家顾问团支撑作用。强化“链主”企业服务保障,推动重大问题协调解决,破除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瓶颈。支持“链主”企业承担更多链式攻关和试点示范项目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,营造最优产业链生态。
加强重点行业支撑,对纺织服装、智能家居、电动工具等受关税影响较大的行业加强工业生产运行监测,建立重点外贸企业纾困帮扶机制,制定实施重点行业“一业一方案”,开展“十链百场万企”产业链对接活动等。
加大招大育强力度,聚焦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,迭代升级招商体系,以“五图五清单”为指引,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、技术含量高、发展前景好、示范带动强的“高大上”项目。
坚持科技创新引领,聚焦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短板,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、重点实验室、制造业创新中心、产业创新中心、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“主动设计”“竞争性立项”等方式,攻克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